教学计划

教学计划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教育教学 >> 本科教育 >> 教学计划 >> 正文

药学专业教学计划

发布时间:2017年07月05日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本站原创

一、培养目标

培养具备药学基本理论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,能够在药物研发、生产、检验、流通、使用和管理等领域从事药物发现和评价、药物制剂设计与制备、药品质量标准研究和质量控制、药品管理以及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,获得终生学习和继续职业发展教育基础的初级药学人才。

二、培养要求

(一)素质目标

1.能够了解药学领域职业精神的内涵,具有真诚、正直、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素养;

2.能够了解并遵守行业的基本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;

3.具有分析批判精神,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;

4.树立自主学习、终身学习的观念,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,不断追求卓越。

(二)知识目标

1.掌握药剂学、药理学、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;

2.掌握药物鉴定、设计、开发、制剂、药理和临床应用的基本理论、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,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药学实践;

3.了解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;

4.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、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;

5.了解本专业领域科学新进展及相关学科新知识。

(三)技能目标

1.掌握主要药物制备、质量控制、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技术;

2.接受系统的药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,具有从事药物研究与开发、药物制剂设计与生产、药物质量控制、药物筛选的能力;

3.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、文献检索方法处理有关专业问题的能力;

4.具有外语交流能力和熟练翻译专业文献的能力。

三、修业年限和授予学位

修业年限:四年

授予学位:理学学士

四、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

主干学科:基础医学、化学、药学。

核心课程:系统解剖学、生理学、病理学、药理学、无机化学、有机化学、分析化学、物理化学、药理学、药物化学、药剂学、药物分析学、药事管理学、临床医学概论。

五、课程群及涵盖课程

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,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、人文社会与职业素养、医学基础、专业基础和专业等五个课程群,除专业基础课程群外,每个课程群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。

(一)公共基础课程群

公共基础课程群主要涵盖体育、外语和自然科学等课程。通过开设公共基础课程,培养学生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、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;提高学生抽象能力、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素质;了解与生命现象有关的物质运动规律;了解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,科学研究方法,科研论文的撰写流程及发表,科研数据的处理,文献检索的理论及各常用医学检索系统的使用方法,为学习其它药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必修课:外语、体育、高等数学、物理学、计算机基础与应用、医学统计学。

选修课:医学文献检索、科研论文写作。

(二)人文社会与职业素养课程群

人文社会与职业素养课程群主要涵盖思想政治理论、人文科学、社会科学及职业素养等课程。通过开设人文社会与职业素养课程,配合校园文化的熏陶、社会实践的锤炼等,培养学生热爱祖国、忠于人民的情怀;强化学生法律意识、心理和文化素质;培养学生懂得关爱,善于沟通,具有批判思维、人文精神和坚韧品格。

必修课:形势与政策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、军事理论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、大学生创业基础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专题辅导。

选修课:艺术与审美、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、演讲与口才、人文与医学、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智慧、文艺学名著导读、逻辑和批判性思维、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论、性.性别与健康、科学通史、健康教育学。

(三)医学基础课程群

医学基础课程群主要涵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。通过开设医学基础课程,使学生掌握生命各阶段人体正常和异常的结构和功能,了解临床常见病、多发病和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,使之能够评定诊疗措施得当性、用药合理规范性、诊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流程等,为学习药学专业课程和从事药学服务工作奠定医学理论基础。

必修课:系统解剖学、组织学与胚胎学、生理学、细胞生物学、生物化学、医学免疫学、医学微生物学、微生物与基因组药学、病理学、病理生理学、药理学、生物技术实验、机能学实验、临床医学概论。

选修课:急救与自救技能(网络)、医学心理学。

(四)专业基础课程群

专业基础课程群主要涵盖化学及其实验类课程。通过开设专业基础课程,使学生了解元素单质和化合物(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除外)的制备、组成、结构及其变化规律;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、结构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;了解与医药学相关的重要有机化合物及其用途、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分析方法、化学热力学及化学动力学、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,为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。

必修课:无机化学、无机化学实验、有机化学、有机化学实验、分析化学、分析化学实验、物理化学、物理化学实验。

(五)专业课程群

专业课程群主要涵盖药物分析学、药物化学、药剂学、临床药理学、药事管理学等课程。通过开设药学专业课程,使学生了解药物研发、生产、检验、流通、使用、药物制剂设计与制备、药品质量标准研究和质量控制、药品管理以及药学服务等,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必修课:药学导论、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、药物化学、天然药物化学、药学分子生物学、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、药学英语、生物技术制药、药物分析学、药剂学、药事管理学、临床药理学、药用植物与生药学、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、药物生物信息学、药物经济学。

选修课:医药市场营销学、药学生求学与择业。

六、课程管理与进程

(一)学年学分制

所有课程均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,即采用学分衡量学生学习的数量,采用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的质量。

1.学分的计算办法。以课堂讲授或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进行教学活动的课程,每18学时为1学分。单独开设的实验课和公共体育课每36学时为1学分,毕业实习1周为1学分。学分的最小计量值为0.5学分。

2.学分要求。学生毕业前必须获得相应的必修课学分,选修课必须修满15学分。

(二)课程设置

详见药学专业必修课教学进程表(一)、(二)和选修课教学进程表

七、时间分配

修业年限4年,共200周。其中,入学教育、安全教育及军事训练3周,教学117周,考试15周,放假43周,毕业实习20周,毕业教育2周。

(一)教学:第一学期安排教学15周,第二至六学期每学期安排教学18周,第七学期安排教学12周。

(二)考试:第一至七学期每学期温课备考2周,第八学期毕业考试1周。

(三)放假:第一、三、五、七学期每学期放假7周,第二、四、六学期每学期放假5周。

(四)毕业实习:第七至八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及论文答辩20周,其中第七学期6周,第八学期14周。

八、毕业与学位授予

在整个教学过程中,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、基础理论、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进行严格的考核,成绩合格,达到规定的学分标准,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并通过论文答辩,准予毕业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》和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有关规定,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,授予医学学士学位。

九、教学要求

(一)英语教学

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,实行分级、分类教学,使不同起点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终点目标。教学分为基础、提高以及专业英语三个阶段,大学一、二年级学校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因材施教,大学三年级安排药学英语,从而使课程更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。

1.大学一年级以公共英语为主,以大学英语四级为目标,整合教学内容,开展有针对性的听说读写教学。

2.大学二年级以医学英语教学为主,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,为学生能够用英语在医学领域内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奠定基础。

3.大学三年级以药学英语教学为主,突出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培养,为学生能够用英语在药学领域内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奠定基础。

(二)职业素质培养

建立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,使每一名学生都要熟知药学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要求,加强学生的自身修养;建立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大学文化,发挥其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影响、熏陶和榜样作用;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相关课程,为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奠定知识与能力基础;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和教学全过程,树立和培养学生牢固的、稳定的、有利于继续职业发展的职业精神。

(三)科研能力培养

1.通过开设自然科学、科研能力培养等课程和大学生科技活动月、挑战杯、各类科技竞赛,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,培养基本的科学素质、良好的科研思维和进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。

2.第七至八学期安排毕业实习20周,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,每名学生一位指导教师,在教师的指导下,独立完成一项科研课题,通过立题、开题、课题实施、撰写论文、答辩等过程,培养学生完整的科研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基础理论、专业知识、基本技能研究和处理问题的能力。

(四)创新创业能力培养

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、落实实验室开放制度、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、开展创新创业竞赛、加强创新创业社团建设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。

(五)学科知识融合与教学方法

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宽口径、厚基础、专业特色明显的复合型药学人才为目标,逐步实施跨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,形成课程组授课模式,减少课程的重复,增强学科间知识的贯通,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;倡导翻转课堂、学讨式和角色互换等教学模式,培养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以及创新思维,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,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全局观念,提高思辨能力、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。

(六)成绩考核与评价

发挥考核的评价和导向功能,建立系统有效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,实现由单一考核向多元考核的转化。继续推进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,逐步增加形成性考核在综合考核中的比例。

1.形成性评价

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。以回顾学习状况、评价学习目标达成度、督导学习进度为主要目标,采取网络自测、随堂测试、实验报告、实习手册等方式进行评价,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向有关部门、教师和学生进行反馈,以利于改进教学。

2.终结性评价

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。根据课程类型不同,采取综合性试题、撰写论文或心得体会、论文答辩等方式进行评价。